水利行业标准网
(19)中华 人民共和国 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 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 号 202123047758.5 (22)申请日 2021.12.0 6 (73)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 放军31401部队70分 队 地址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黄 河路31号 专利权人 哈尔滨工业大 学 (72)发明人 王伟 刘丹 杨帅康 王学甫  巩柏林 宋威 朱玉龙 赵永平  王启松  (74)专利代理 机构 哈尔滨华夏松花江知识产权 代理有限公司 23213 代理人 杨晓辉 (51)Int.Cl. G01D 21/02(2006.01)G08C 17/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光纤接 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57)摘要 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 境遥感监测装置, 涉及 光纤接头盒监测技术领域, 为了解决现有的光缆 电路中光纤接头盒监测难、 故障预 警难和定位难 的问题。 本新型的锂电池通过电源 管理器与数据 采集器的电压信号输入端相连, 锂电池通过电源 管理器与无线充电装置相连; 温湿度传感器与数 据采集器相连; 数据采集器的温湿度信号输出端 与窄带物联网模块的温湿度信号输入端以及4G 通信器的温湿度信号输入端分别相连; 窄带物联 网模块的通信信号输出端以无线网络的形式与 上位机的通信信号输入端相连; 4G通信器的通信 信号输出端以串口的形式与手持设备的通信信 号输入端相连。 有益效果为实现了光纤接头盒故 障的监护智能化、 传输网络化、 预警自动化。 权利要求书5页 说明书8页 附图8页 CN 216283695 U 2022.04.12 CN 216283695 U 1.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监测装置包括数据采集器 (1)、 电源管理器(2)、 温湿度传 感器(3)、 窄带物联网模块(4)、 4G通信器(5)、 锂电池(6)、 无 线充电装置(7)和手持设备(10); 所述数据采集器(1)、 电源管理器(2)、 温湿度传感器(3)和锂电池(6)均设置在光纤接 头盒(8)内部; 所述无线 充电装置(7)设置在与光纤接 头盒相对应的地 面标石(9)的信息盒内; 锂电池(6)的电压信号输出端通过电源管理器(2)与数据采集器(1)的电压信号输入端 相连, 锂电池(6)的电压信号输入端通过电源管理器(2)与无线充电装置(7)的电压信号输 出端相连; 温湿度传感器(3)的温湿度信号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器(1)的温湿度信号输入端相连; 数据采集器(1)的温湿度信号输出端与窄带物联网模块(4)的温湿度信号输入端以及 4G通信器(5)的温湿度信号输入端分别相连; 窄带物联网模块(4)的通信信号输出端以无线 网络的形式与上位机的通信信号输入端相连; 4G通信器(5)的通信信号输出端以串口的形 式与手持设备(10)的通信 信号输入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 管理器(2)采用充放电 电路实现; 所述充放电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U1、 电压调节器U2、 三极管Q1、 电容C1至电容C6、 电 阻R1至电阻R8、 热 敏电阻R9、 二极管D1至二极管D3和发光 二极管D4; 充电管理芯片U1的型号 为: BQ2057; 电压调节器U2的型号 为: MIC29302; 无线充电装置(7)的正极输出端同时与电容C6的一端、 电容C5的一端、 电阻R3的一端以 及电压调节器U2的4号引 脚相连; 无线充电装置(7)的负极输出端同时与电容C6的另一端、 电容C5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4的一端相连; 电压调节器U2的5号引脚同时与电阻R3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4的另一端相连; 电压调节器U2的1号引脚为电源管理器(2)的电压信号输出端, 与数据采集器(1)的电 压信号输入端相连; 电压调节器U2的2号引脚同时与电容C4的一端、 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二极管D3的阴极 相连; 电压调节器U2的3号引脚与电容C4的另一端相连; 充电管理芯片U1的7号引脚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 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 相连; 三极管Q 1的集电极同时与电阻R5的一端、 电阻R6的一端以及 充电管理芯片U1的1号引 脚相连; 充电管理芯片U1的3号引脚同时与二极管D1的阳极、 电阻R5的另一端、 电阻R6的另一 端、 电容C 3的一端以及电容C2的一端相连, 并接12 V电源的供电端; 充电管理芯片U1的6号引脚同时与电容C2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 3的另一端相连; 充电管理芯片U1的2号引脚同时与 二极管D2的阴极、 电容C1的一端、 二极管D3的阳极以 及锂电池(6)的正极相连; 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 锂电池(6)的负 极同时与电容C1的另一端、 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 热敏电阻R9的一端以 及电阻R8的一端相连, 并接地; 充电管理芯片U1的8号引脚接12 V电源的供电端; 充电管理芯片U1的5号引脚与电阻R2的一端相连, 电阻R2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权 利 要 求 书 1/5 页 2 CN 216283695 U 2阳极相连; 充电管理芯片U1的4号引脚同时与热敏电阻R9的另一端、 电阻R8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7 的一端相连; 电阻R7的另一端接12 V电源的供电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 充电装置(7)包括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 所述发射电路包括振荡芯片U3、 电阻R10至电阻R16、 电容C7至电容C14、 三极管Q2、 三极 管Q3、 场效应管M1、 二极管D5、 发光 二极管D6、 电感L1和稳压管DW1; 振荡芯片U3的型号 为: NE555; 振荡芯片U3的1号引脚同时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 二极管D5的阳极、 场效应管M1的源 极、 电容C13的一端以及电容C14的一端相连, 并接地; 振荡芯片U3的2号引脚同时与振荡芯片U3的6号引脚、 电容C14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6的 一端相连; 振荡芯片U3的3号引脚同时与电容C12的一端以及电阻R 14的一端相连; 振荡芯片U3 的4号引脚同时与电阻R15 的一端、 振荡芯片U3 的8号引脚、 电容C7的一端、 电容C8的一端、 稳压管DW1的负极以及电阻R10的一端相连; 电容C7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8 的另一端以及稳压管DW1的正极相连, 并接地; 振荡芯片U3的5号引脚与电容C13的另一端相连; 振荡芯片U3的7号引脚同时与电阻R 15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 16的另一端相连; 电阻R10的另一端同时与电阻R12的一端、 电感L1的一端、 电容C9的一端、 电容C10的一 端、 电容C11的一端以及电阻R11的一端相连, 并接电源VCC; 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 D6的阳极相连; 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同时与电容C11的另一端以及电容C10的另一端相连, 并接地; 电容C9的另一端同时与电感L1的另一端、 二极管D5的阴极以及场效应管M1的漏极相 连; 场效应管M1的栅极与电阻R13的一端相连; 电阻R13的另一端同时与 三极管Q3的集电极 以及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 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电阻R 12的另一端相连; 三极管Q2的基极同时与三极管Q3的基极、 电容C12的另一端以及电阻R14的另一端相 连; 所述接收电路包括电感L2、 二极管D7至二极管D10、 发光二极管D11、 发光二极管D12、 蓄 电池H、 电阻R17至电阻R22、 电感C15至电感C18、 稳压二极管DW2、 稳压二极管DW3、 三极管Q4 和三极管Q5; 所述电感L2的一端同时与电容C15的一端、 电容C16的一端、 二极管D7的阴极以及二极 管D8的阳极相连; 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与电容C15的另一端、 电容C16的另一端、 二极管D9的阳极以 及二极管D10的阴极相连; 二极管D7的阳极与二极管D10的阳极相连, 并且该公共端为无线 充电装置(7)的负极; 二极管D8的阴极同时与二极管D9的阴极、 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 电容C17的一端、 电容 C18的一端、 电阻R17的一端、 电阻R20的一端、 三极管Q4的集电极以及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 相连, 并且该公共端为无线 充电装置(7)的正极;权 利 要 求 书 2/5 页 3 CN 216283695 U 3

.PDF文档 专利 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第 1 页 专利 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第 2 页 专利 一种光纤接头盒内环境遥感监测装置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0:01:4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