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111643716.X
(22)申请日 2021.12.2 9
(83)生物保 藏信息
GDMCC No: 62002 2021.1 1.04
(71)申请人 慕恩 (广州)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 技术产业
开发区广州科学城开源 大道11号B5栋
3层
(72)发明人 赵国振 肖晨 黄少莉 邝倩雯
刘真真 孔萍 泰利宏 张陈陈
粱雅俊 朱瑞娟 贤一博 张东亚
蒋先芝
(74)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 合伙) 11463
专利代理师 宋南(51)Int.Cl.
A61K 35/74(2015.01)
A61K 45/06(2006.01)
A61P 35/00(2006.01)
C12N 1/20(2006.01)
C12R 1/01(2006.01)
(54)发明名称
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 预防和/或治疗肿瘤
的药物及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 预
防和/或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应用, 涉及生物医药
技术领域。 本发 明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属于毛螺
菌科的新属级新物种(Lachnospiraceae sp.),
所述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的16S rDNA的核苷酸
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肿瘤包括以下至
少一种: 肝癌、 结肠癌、 直肠癌、 结肠直肠癌、 肺
癌、 乳腺癌、 宫颈癌、 卵巢癌、 胰腺癌、 胆管癌、 肾
癌和纤维肉瘤。 本发明发现新属级别的肠道厌 氧
微生物菌株Lachno spiraceae sp.可以抑制肿瘤
的生长速度, 可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或治疗。 本发
明的发现丰富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菌种的类型,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 景。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序列表2页 附图8页
CN 114917252 A
2022.08.19
CN 114917252 A
1.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
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属于毛螺菌科(Lachnospirac eae)的新属级 新物种(Lachnospirac eae
sp.), 所述毛螺菌 科微生物菌株的16S rDNA的核苷 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所述肿瘤包
括肝癌、 结肠癌、 直肠癌、 结肠直肠癌、 肺癌、 乳腺癌、 宫颈癌、 卵巢癌、 胰腺癌、 胆管癌、 肾癌
和纤维肉瘤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包括毛螺菌科微
生物菌株MNH 46686, 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保藏名称为Lachnospiraceae
sp.MNH 46686, 菌株的保藏编号 为GDMCC No: 62002。
3.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属于毛螺菌科
(Lachnospiraceae)的新属级 新物种(Lachno spiraceae sp.), 所述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的
16S rDNA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毛螺菌微生物菌株包
括毛螺菌微生物菌株MNH 46686, 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保藏名称为
Lachnospiraceae sp.MNH 46686, 菌株的保藏编号 为GDMCC No: 62002。
5.一种微生物菌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生物菌剂包含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
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或所述毛螺 菌科微生物菌株的代谢产物。
6.一种预防和/或治疗肿瘤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包含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毛
螺菌科微生物菌株或所述毛螺 菌科微生物菌株的代谢产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物还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优
选地, 所述载体选自稀释剂、 分散剂、 赋 形剂、 稳定剂、 润滑剂、 崩解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 所述药物的制剂形式为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 胶囊制剂、 缓释制剂和纳米制剂
中的任一种。
8.一种药物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药物 组合物还包括联用药物; 所述联用药物包括
化疗药物、 光敏剂、 光热剂、 免疫 治疗药物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 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 喜树碱、
5‑氟尿嘧啶、 顺铂、 多柔比星、 丝裂 霉素或表柔比星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光敏剂包括硼二吡咯、 二氢卟吩或孟加拉红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光热剂为吲哚菁绿、 新吲哚菁绿或金纳米粒棒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药物 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 ‑1抗
体、 CTLA‑4抗体、 PD‑L1抗体、 P D‑L1抑制剂;
优选地, 所述PD ‑L1抑制剂选自度伐单抗、 阿替珠单抗或阿维单抗; 所述PD ‑1抗体或PD ‑
L1抗体选自帕博利珠 单抗或纳武利尤 单抗; 所述CTLA ‑4抗体选自伊匹木单抗。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14917252 A
2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 预防和/或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及其应用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 预防和/
或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应用。
背景技术
[0002]人体肠道内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 其携带的基因信息总量是人自身基因组信息的
50~100倍, 即 “肠道微生物组(gutmicorbiome) ”, 也被称为人类的 “第二基因组 ”。 肠道微生
物组是人体最大、 最直接的外环境, 对维持人体健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目前, 已经有
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在营养障碍、 代谢异常及复杂疾病(比如肥胖、 糖尿病、 炎性肠病及肿瘤
等)方面的研究报道。
[0003]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分析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微生
物培养技术的高速发展, 肠道菌群对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影响及作用越来越明确。 肠道菌
群更像是具备代谢、 免疫和内分泌功能的器官, 可以影响人体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和神经系
统, 与人类各种慢性疾病(糖尿病、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和脑部疾病等)及肿瘤的发生密切相
关。 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 不仅是重要的科学研究, 更具有临床诊
断、 治疗、 乃至转 化的重要意 义和价值。
[0004]肠道菌群失调会增加结肠 直肠癌的发病率, 同时一些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够
直接减缓致癌作用或者抑制肿瘤发生。 除肠道有关的结肠癌和直肠癌之外, 肠道菌群同样
还能影响到乳 腺癌、 肝癌等。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能够影响肿瘤形成、 肿瘤发育
以及肿瘤治疗。 如何调控肠道菌群引起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使得既不会诱发肿瘤又可以增
强抗肿瘤药物疗效, 目前还在继续探讨研究中, 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对将来肿瘤 治疗领
域创新和变革有重大意 义。
[0005]Michael Scharl等在 《Cell Host Microbe》 报道, 梭菌与低肿瘤负荷相关, 证明共
生梭菌菌株的混合物能够通过CD8+T细胞产生强大的抗肿瘤作用, 并通过使用多种实体瘤
模型, 证明特异 性肠菌作为单药治疗应用于癌症治疗的可行性。 梭菌 混合物CC4能通过激活
CD8+T细胞同时下调免疫抑制因子发挥抗癌效应, 此外, CC4增加CD8+T细胞浸润的能力使得
肿瘤处于高免疫原性状态, 有利于提高CRC患者对aPD ‑1治疗的应答率。 这些发现开启了肠
道菌群补充作为 一种独立治疗方式的新 篇章。
[0006]短链脂肪酸(SCFA)中的戊酸和丁酸能通过代谢和表观遗传 重编程增强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CTL)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这种SCFA是一种罕见的细菌代
谢物, 由低丰度的共生体如Megasphaera massiliensis产生, 可将其归类为产生戊酸盐的
细菌物种。 有趣的是, 优势共生细菌不能产生戊酸。 研究表明, 用戊酸和丁酸对 CTL和CAR T
细胞进行体外处理可增加mTOR作为中央细胞代谢传感器的功能, 并抑制I类组蛋白脱乙酰
酶活性。 这种重编程导致CD25、 IFN ‑γ和TNF‑α 等效应分子的产生增加, 并显著增强了同源
小鼠黑色素瘤和胰腺癌模型中抗原特异性CTL和 靶向ROR1 的CAR T细胞的抗肿瘤 活性。 这
些实验数据揭示了可用于增强细胞抗肿瘤免疫的微生物分子, 同时实验结果支持将戊酸和说 明 书 1/13 页
3
CN 114917252 A
3
专利 毛螺菌科微生物菌株、预防和 或治疗肿瘤的药物及应用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03-18 22:50:1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