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行业标准网
文库搜索
切换导航
文件分类
频道
仅15元无限下载
联系我们
问题反馈
文件分类
仅15元无限下载
联系我们
问题反馈
批量下载
ICS 65.020 B 15 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987—2020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 2020 - 08 - 17 发布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11 - 17 实施 发 布 DB53/T 987—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三七标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文山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军文、崔秀明、杨玲、赵久霞、张金燕、寸竹、刘源、朱琳、杨生超、张广 辉、范伟、龙光强、赵艳。 I DB53/T 987—2020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技术有关的术语和定义、诊断、防控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三七立枯病的诊断及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478 植物检疫术语 DB53/T 055.2 三七种子质量标准 DB53/T 055.3 三七种苗质量标准 DB53/T 055.8 三七农药使用准则 DB53/T 055.10 三七栽培技术规范 DB53/T 055.11 三七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七 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 3.2 三七立枯病 三七立枯病俗称干脚病,是由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引发的三七土传病 害。 3.3 科赫氏法则 又称柯赫氏假设,是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和法则。 4 4.1 诊断 田间诊断 4.1.1 发病条件 发病条件如下: a) 高温少雨的月份易发; 1 DB53/T 987—2020 b) 发病部位在距表土 3 cm~5 cm 的干湿土交界处。 4.1.2 病状特征 病原以侵染种苗假茎基部与土壤接触的部位为主,有如下特征: a) 主要危害三七种芽及幼苗; b) 感病种芽变黑褐色; c) 感病三七幼苗,在假茎(叶柄)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 d) 随病情发展变暗褐色,最后病部缢缩,幼苗折倒死亡; e) 症状及流行特点详情参见附录 A。 4.2 室内诊断 4.2.1 诊断原则 应遵循科赫氏法则进行。 4.2.2 病样材料采集 根据立枯病症状及流行特点,采集典型的病样标本。 4.2.3 培养基制备 制成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灭菌后备用。 4.2.4 病原菌分离培养 前处理消毒后,在无菌操作台将切成5 mm小块病样接于PDA培养基上,待培养5 d。按以下方法进 行再纯化和形态特征观察: a) 将病原菌菌丝接种于 PDA 培养基中; b) 在光照 12 小时/天的条件下,22 ℃培养 7 d; c) 观察菌丝的颜色、形状及菌核颜色; d) 测量成熟菌丝、菌核大小。 4.2.5 病原菌形态鉴定 参见附录B进行病原菌形态鉴定。 4.2.6 科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 运用科赫氏法则进一步确定病原物: a) 无菌基质栽培三七苗,生长 60 d 后备用; b) 将镜检后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健康三七植株,常规水肥管理; c) 观察病害发生情况; d) 采集接种茎基部发病部位,再次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参照 4.2.4 过程。 5 防控 5.1 防控原则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持续防控、绿色防控”的防控原则。 2 DB53/T 987—2020 5.2 农业措施 5.2.1 种植地选择 应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较好的沙壤土缓坡地,坡度在15度左右为宜。 5.2.2 种子种苗选择 种子符合DB53/T 055.2质量标准,种苗符合DB53/T 055.3质量标准。 5.2.3 土壤消毒 在播种前,用50%多菌灵500 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或结合整地用杂草进行烧土。 5.2.4 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500倍液浸种15分钟~30分钟,捞出滤干播种,或种 子进行包衣处理。 5.2.5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实行轮作,采取三七与小麦、陆稻、荞麦等作物轮作的方式,如无特殊土壤消毒处理措施,轮 作年限 8 年以上; b) 及时排灌,防止种植地积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 20%~25%; c) 种植棚通风,避免高温、高湿; d)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e) 其余栽培措施符合三七栽培技术规范 DB53/T 055.10 的规定。 5.3 化学防控 5.3.1 用药原则 农药使用应符合DB53/T 055.8的规定,按DB53/T055.11方法进行防控。 5.3.2 前期预防 三七幼苗出土后,选用抑菌脲或多菌灵或百菌清或代森锰锌按使用说明书喷(浇)淋根部预防。 5.3.3 病害控制 发现发病严重的病株立即拔除,并对病株周围土壤用石灰粉进行消毒。发病程度较轻者,按下列方 法控制病害蔓延: a) 选用甲基托布津、腐霉利、多菌灵等其中一种药剂按说明书用法喷(浇)淋根部; b) 7d~10d 喷(浇)淋 1 次、连续喷(浇)淋 2A次~3 次。 3 DB53/T 987—2020 B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三七立枯病症状及流行特点 A.1 三七立枯病症状 根腐病有以下症状,具体病症见图A.1: a) 病原以浸染种苗假茎(即复叶柄)基部与土壤接触的部位为主; b) 初期感病部位出现黄褐色针状小点,以后扩展呈水浸状条形病斑,病斑逐渐变为深褐色; c) 表皮出现凹陷,感病部位失水溢缩,地上部逐渐萎蔫,幼苗折倒枯死。七农称之为“干脚症”; 病原也能危害二年生、三年生三七的根部,多发生于三七出苗期间天干少雨的月份; d) 主要浸染幼苗基部与芽接触的部位(七农俗称“烂芽”); e) 感病部位多呈菱形或三角形黄褐色病斑,地上部幼苗逐渐发黄枯死。 图A.1 A.2 三七立枯病症状 三立枯病流行特点 三立枯病流行特点: a) 三七立枯病病原菌是典型的土壤真菌,能在土壤的植物残体及土壤中长期存活; b) 病原菌菌丝在患病的残株上和土壤中腐生,又可附着或潜伏于种子、种苗上越冬。成为翌年发 病的初浸染源; c) 条件适宜时,菌丝可在土壤中扩展蔓延,反复浸染; d) 引种或移栽带菌的种子、种苗是本病传播到无病区的主要途径。而施用混有病残体的堆肥、粪 肥,或在带菌七园种植三七,则是病害逐渐加重的主要原因; e) 在七园内,病菌还可借流水、灌溉水、农具和耕作活动传播蔓延; f) 三七苗期的气候条件是影响三七立枯病发生的主导因素,播种后如土温较低、出苗缓慢,则增 加病原菌感染机会; g) 出苗后半个月之内,幼茎柔嫩,最易遭受病原菌浸染; h) 虽然病原菌的发病适宜温度较高,但其发病的温度较广,一般在土温 10 ℃左右即开始活动。 在多雨、土壤湿度大时,极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和浸染,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 DB53/T 987—2020 i) 三七立枯病是土壤传播为主的病害,因此,它的发生发展受土壤及耕作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 j) 在三七重茬地块,可使病菌在土壤内不断积累,发病加重,七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易造成 园内积水,土壤湿度增大,病害则加重。土质黏重、土壤板结、地温下降,使幼苗出土困难、 生长衰弱,立枯病严重; k) 深翻和管理精细的七园,植株生长旺盛抗病力强,发病轻; l) 缺乏营养及营养失调也是促成三七感病的诱因,如在缺钾土壤中,三七立枯病发病率高且比较 重。偏施氮肥有加重病害发生的趋势,而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施用,有利于减轻病 害。 5 DB53/T 987—2020 C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三七立枯病致病菌形态特征 B.1 立枯病致病菌形态特征 三七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侵染引起,病菌隶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无孢目,丝核菌属。病菌的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在PDA培养 基上,菌落平展,白色。菌丝生长初期无色,宽2微米~3微米,直角分枝,分枝处缢缩,附件有膈。后 期菌丝淡黄色;有的菌丝细胞膨大似桶状,扭结成菌核。菌核卵圆形,深褐色或棕褐色,直径2毫米~3 毫米(如图B.1)。 图B.1 三七立枯病致病菌形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DB53/T 987-2020
DB53-T 987-2020 三七立枯病诊断及防控 云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赞助2元下载(无需注册)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赞助2元下载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3 04:35:57
上传分享
举报
下载
原文档
(1.9 MB)
分享
友情链接
GB-T 40665.2-2021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 第2部分:闻诊.pdf
GB-T 16604-2017 涤纶工业长丝.pdf
GM-T 0071-2019 电子文件密码应用指南.pdf
GB-T 29243-2012 信息安全技术 数字证书代理认证路径构造和代理验证规范.pdf
GB-T 411-2017 棉印染布.pdf
GB-T 42467.8-2023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第8部分:眼科学.pdf
DL-T 5807-2020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pdf
GB-T 42706.1-2023 电子元器件 半导体器件长期贮存 第1部分:总则.pdf
GB-T 22071.1-2018 互感器试验导则 第1部分:电流互感器.pdf
T-HW 00014—2020 装修垃圾收运技术规程.pdf
JR-T0197-2020 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pdf
GB-T 38635.2-2020 信息安全技术 SM9标识密码算法 第2部分:算法.pdf
GB-T 36621-2018 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运营指南.pdf
DB52-T 1523-2020 经果林园区套种大豆栽培技术规程 贵州省.pdf
GB-T 43512-2023 全钒液流电池可靠性评价方法.pdf
GB-T 43079.2-2023 钢制管法兰、垫片及紧固件选用规定 第2部分:Class系列.pdf
T-NIFA 22—2023 金融数据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指引.pdf
GB-T 35391-2017 无损检测 工业计算机层析成像(CT)检测用空间分辨力测试卡.pdf
DB15-T 2221—2021 蒙枣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pdf
GM-T 0033-2023 时间戳接口规范.pdf
1
/
3
12
评价文档
赞助2元 点击下载(1.9 MB)
回到顶部
×
微信扫码支付
2
元 自动下载
官方客服微信:siduwenku
支付 完成后 如未跳转 点击这里 下载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
微信(点击查看客服)
,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