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CCS B 16 河 DB4416 源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416/T 6—2021 河源板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The integrated disease management of chestnut in Heyuan 2022- 01 -15 实施 2021- 12 -16 发布 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416/T 6-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源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东江数字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华南农业 大学;东源县丽亮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东源县龙凤种植专业合作社;东源县牧源种养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保平、彭埃天、周而勋、陈霞、张泰劼、曾文武、凌金锋、张俊超、李城、 黄峰。 I DB 4416/T 6-2021 河源板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源板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板栗病原菌的生物学 特性及大田防治要点。 本文件适用于河源板栗的的病害综合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LY/T 1337 板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77号 《农药管理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调控 Ecological Regulation 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出发,辨析生物灾害的成因,然后针对人为可调控的成灾主因,以持 效的生态措施有效控制灾害发生的策略。 3.2 生态隔离林带 Ecological Forest Belt 1 DB 4416/T 6-2021 在果园外围或果园之间,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阻隔有害生物传播、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的绿 色林带。 3.3 间作套种 Intercropping 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间作套种是 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3.4 平衡施肥 Balanced Fertilization 以有机肥料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产前提出氮、磷、钾及微量 元素的适用比例,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收,同时提高树势,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3.5 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 Vibration frequency Solar Lamp 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用电来源,白天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贮存起来,晚上放电给杀虫灯具,供 其工作。晚上杀虫灯具利用光波引诱害虫扑灯,外配以频振高压电网触杀,从而达到杀灭成虫、降低田 间产卵量、降低害虫基数、减少农药施用的目的。 4 4.1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践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板栗主要病害为 防控对象,遵循病害综合治理基本原则,优先采用生态、农业、物理和生物调控防治措施,辅助以安全 高效的化学农药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达到安全控制板栗园病害的目的。 板栗上有很多虫媒病害。例如叶蝉、蝽、透翅蛾等刺吸式、蛀干式害虫可传播板栗疫病、板栗黄化 皱缩病等;栗大蚜等可造成板栗煤烟病。对虫媒病害需要采取先治虫,后防病的防治策略。 4.2 生态调控措施 4.2.1 合理布局生态隔离林带 2 DB 4416/T 6-2021 在板栗园外围合理布局生态隔离林带,阻滞板栗病原菌孢子以及携带病原菌的虫媒长时间和长距离 的传播、扩散。 4.2.2 行间生草栽培 行间进行浅根生草栽培,以提高板栗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板栗根际微环 境,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定殖,减少板栗根系病原菌的危害,同时提高树 体抗病性。 4.2.3 间作套种 板栗可与油茶、金银花等林下作物间作套种,建立人工复合共生生态系统,稳定板栗园生物链,丰 富板栗园生物群落多样性,避免板栗园结构单一,使板栗园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共生互惠、相争相克、 协同进化。 4.3 农业防治措施 4.3.1 加强出圃苗木和接穗的检测 定期对板栗接穗母树以及苗圃内的苗木进行分子检测,确保出圃苗木和接穗不携带板栗疫病、板栗 炭疽病、板栗锈病等传染性病害,从源头上减少病害发生。 4.3.2 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保障栗林通风透气 根据栽培季节、地力状况和板栗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保障田间的通气透风,减轻病害发 生,一般每亩种植30株~40株。 4.3.3 做好栗园修剪清理减少病害滋生 合理修剪,保持树冠上部枝条稀,下部枝条密,树冠外围枝条稀、内膛枝条密和大枝稀小枝密。把 消耗枝、郁闭枝、病残枝、无生产能力枝条减至最少,减少病害滋生。 4.3.4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板栗在土壤pH 4.5~7.6范围内能适应生长,以pH 5.5~6.5为最适宜,pH超过7.6则生长不良。板 栗为深根性树种,需要土层深厚;幼年果树施以有机肥为主,肥量不宜过多,以免伤根;成年树通过平 衡施肥和检测施肥,充分供应营养;板栗幼根共生菌根,因此需要栽培在富含有机质,肥力较高的土壤 3 DB 4416/T 6-2021 中;板栗应适量增加钙锰肥;浇水采用微喷淋的方法,使板栗园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 %左右。可参 照LY/T 1337 标准。优良的肥水管理可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4.4 传病虫媒的物理防治措施 4.4.1 性诱器诱捕 可在板栗园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叶蝉、蝽等害虫,高度离地面2 m左右,每亩放置1~2个诱捕 器,每隔35 d左右更换性诱芯一次,有助于减少板栗黄化皱缩病等虫媒病害的发生。 4.4.2 黏板诱杀 板栗发稍期,可在板栗园放置粘虫板,诱杀栗大蚜、透翅蛾等害虫,每亩 放置30片左右,高度离 地面2 m左右,每隔30 d左右更换一次。 4.4.3 杀虫灯诱杀 可在板栗园周边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叶蝉、蝽等害虫的成虫,灯高2 m左右,一般每盏 2 灯控制面积1 hm 左右。 4.4.4 防虫网阻隔技术 在板栗虫害高发区,在板栗园四周架设4~6 m高的40~60目的防虫网阻隔墙,阻隔叶蝉、蝽、透翅 蛾等板栗害虫,减少虫媒病害。 4.5 生物防治措施 4.5.1 生防菌剂喷施 板栗病害刚刚发生,但症状较轻时,可利用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准确确定病害的发生种类,然后 选择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哈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等生 物杀菌剂防控病害。在板栗虫媒病害的防控中,采取先治虫后防病的策略,采用“以菌治虫”的方法,在 湿度较大的山谷地带,喷施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淡紫拟青霉等生防菌剂,用于防控叶蝉、蝽、 栗大蚜等害虫,减少虫媒病害的发生。 4.5.2 天敌的保护与释放 4 DB 4416/T 6-2021 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等自然天敌;投放寄生蜂,用于捕食叶蝉和栗大蚜等,减少虫媒病害的发生。 天敌释放时应避开下雨等不良天气条件。 4.5.3 趋避植物协同防控 参照 NY/T 5010 标准,合理间种薄荷、蓖麻、万寿菊、孔雀草、九里香、番石榴等对板栗害虫具有 吸引作用或驱避作用的功能植物,通过推拉策略,防控板栗害虫,减少虫媒病害的发生。 4.6 药剂防治措施 4.6.1 科学选药用药原则 化学药剂使用应严格执行 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并遵循《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禁 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4.6.2 选用高效施药器械及剂型 参照 GB/T 8321.5 标准,使用经过改良的,适用于山地的新型超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高效喷雾 器械及其配套剂型,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施用。 5 板栗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大田防治要点 板栗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大田防治要点见附录 A。 5 DB 4416/T 6-2021 附 录 A (规范性) 板栗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大田防治要点 A.1 板栗炭疽病 [症状] 可危害板栗的枝条、叶片和果实等部位。嫩芽受害,初期呈水渍状,后萎蔫枯死,空气湿度较大时 病部生出粉红色分生孢子堆;叶片受害,出现不规则至圆形、褐色或暗褐色病斑;枝条受害出现褐色病 斑;发病球苞上出现褐色病斑;果实一般从果实顶部开始发病,逐渐扩展到果实底部,空气湿度大时, 生出灰白色的菌丝体。 [病原]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 Glomerella cingulata;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活体芽或病叶、病果上越冬,4~6月开始发病,分生孢子随风雨或昆 虫传播,经皮孔或表皮侵入幼嫩组织。果实发病,通常采后第1个月为发病高峰期。果期雨水多,日照 少,采收期气温高,湿度大,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要点] (1)做好冬季清园,枯枝病叶集中销毁,减少越冬菌源。(2)加强板栗园水肥管理,增强树势; 科学修剪,保持通风良好的树形。(3)轻病的板栗园可选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生物杀 菌剂。(4)发病重的板栗园,4~6月及采果前,喷洒45 %咪鲜胺800倍液或25 %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 A.2 板栗疫病 [症状] 板栗疫病,又叫烂皮病,干枯病,主要为害树干和主枝,引起树皮腐烂,少数枝梢枯萎。初期病部 表皮出现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其后逐渐变为黄褐色圆形病斑。在光滑的树皮上,常可见到肿胀、 网状开裂的病斑;在老树上,由于树皮粗糙且较厚,病斑通常不明显;在嫁接树上,病斑通常发生于嫁 接口处。病菌主要在皮层和形成层中蔓延,当病害发生严重时,树势严重衰退,病部树皮纵裂,部分脱 落,露出木质部。当病斑环绕枝杆后,病部以上部分萎黄枯死,即使冬季也不落叶。病树(枝)一般发芽 较晚,发芽后叶小而黄,叶缘焦枯,不抽新梢或抽梢很短。进入盛果期的板栗树发病快,感病树树势衰 弱,最终枯死。病部可产生许多桔黄色至暗红色的疣状凸起,即病原菌的子座。以后子座顶端破皮而出, 在雨后或潮湿条件下,子座内涌出橙黄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病原] 病原菌为寄生隐球赤壳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DB 4416-T 6-2021 河源板栗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河源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8 10:05:36上传分享